熱血白袍私探。麥克‧克萊頓《死亡手術室》2008-04-27 Sun 12:41
![]() 利用冷硬小說(或私探小說)的模式凸顯社會議題,這在日本作品還頗為常見,不過到了美國,塑造個人魅力、描寫犯罪底層結構,或是劇情逆轉的娛樂性就成了重點,要如同1968年的《死亡手術室》那樣整部作品去披露一個議題──而且,在當時還是具有相當前瞻性的議題──仍不多見。 先來說說本書的主角約翰‧貝瑞。他擔任林肯醫院的病理師,某日他的同僚李亞瑟(沒錯,他有華人血統,而不是早期翻譯的那種華化譯名)被逮捕,因為他涉嫌幫一位十八歲的少女墮胎,導致她失血過多死亡──而這位少女剛好是惹不起的藍道爾醫生家族之女。超級麻煩的一點是:李亞瑟的確常秘密幫人墮胎,即使這次不是他幹的。 ![]() |
娛樂性高的擬紀實。麥克‧克萊頓《火車大劫案》2008-04-24 Thu 15:33
![]() 我一直認為,倒敘推理(Inverted Detective Story)和犯罪小說(Crime Fiction)之間存在一條不明確的界線,而構成我內心的那把尺,則是前者往往著重犯人「東窗事發」與偵探「識破」的關鍵,後者則是強調犯人計畫的縝密與緊張刺激的實行過程。換言之,前者注重的是結果,後者則是程序;前者的犯人往往都是俗辣,偵查人員(或是與犯人對立的一方)終究會勝利,後者則反之。 不過這樣二分法似乎也沒什麼意義,踩在這條界線上,分類不明的作品比比皆是。 《火車大劫案》對我而言,較偏近「犯罪小說」的範疇。麥克‧克萊頓根據1855年發生的真實案件The Great Gold Robbery(所以原名應該是「黃金大劫案」?)改寫,且依據大眾對該案的懷疑,將重點放在從倫敦橋車站到福克斯通的這一段鐵路運輸上,三位主嫌Pierce(皮爾思)、Agar(艾噶爾)和Burgess(博吉司)的姓也原封不動地拿來用,只是把名字換掉而已。 ![]() |
| 家裡 |
|